康有为的家庭生活

     "
一、爱情与多妻多子女
     康有为的家庭生活和他的政治生涯一样历尽坎坷,不过他的晚年政治生涯日益落寞,而晚年的家庭生活却越来越人丁兴旺,讲求享乐,可说是妻妄成群,儿女绕膝,享尽天伦之乐。与早年的清贫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。
     他的父母生下二男四女,……本是一个很热闹的小康之家。不料他11岁就死了父系,家中顿失顶粱柱,留下寡母带领五个末成年的孩子,"家计骤绌"。20岁又死了祖父。生活更加困难,"不能出游,不能讲(购)书,乃至无笔墨"、不得不"戢影穷巷"。①全靠母亲勤俭持家,出卖嫁妆等补助家用,才使有为得以安心读书,生活之清苦可想而知。……
     康本人1877年1月,19岁成家,发妻张云珠(1855-1922)字妙华,乃外舅张玉樵之女,爱康好学聪慧,便将女儿许配给他,这桩婚事是由双方父母包办的。张夫人比他大三岁,性情温顺贤惠,婚后很孝敬康母,"终日勤勤,无稍暇",能识人体,尽力支持康的事业。康同璧说:"先君一生事业,得内助居多。"②是一位贤妻良母,夫妻感情不错,生下四女一男。1879年1月13日,21岁的康有为开始当父亲,生下长女同薇(1879-1974),字文僴,从小受到良好教育,尤其受到父亲维新思想的熏陶,也颇有革新精神,不缠足,不穿耳眼,学识渊博,通英、日两国语文。为父亲收集翻译日本和西方各国有关变法资料,帮助他从事译著,特别是编著各国变政考,得到这位女公子的助力更大。她还常在报刊上发表维新言论,成为其父开展维新运动的小助手。对妹妹们也有较大影响,是晚清妇女界的先进分子,1899年与康的弟子麦仲华(麦孟华之弟)结婚。
     1881年1月,生次女同壁(1881-1969),字文佩。康有为逃亡海外,把她送去美国留学,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加林甫大学。1910年与梁启超的著名弟子罗昌结婚,生子罗荣邦。14岁即能帮助外公翻译英文,颇受宠爱。从1884年起康家连遭厄运,是年生三女同结,数日夭。次年生四女同完,又数月殇。1890年康33岁,好容易盼到生一个儿子同国,中年得子无比欢欣,不幸又遭夭亡,不胜伤感,此后张夫人再无生育。
     康有为理论上主张西方的一夫一妻制,但"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"的传统儒家思想,对他也有很大影响,总以无子为憾。1897年他已49岁,元配张夫人已43岁。眼看生子无望,为了传宗接代,便纳梁随觉(1880-1969)为妾,此女为广东博罗县人,当时刚18岁,年轻貌美,颇通文墨,更得到康的宠幸,新婚伉俪,缠绵二月,康即赴京领导变法,经年不归,几成生离死别。
     戊戌政变,祸从天降,险遭诛灭九族,幸亏家属闻讯较早,在友人帮助下分头逃往港澳、家产全被抄没,殃及祖坟。康逃到香港与家人团聚,惊魂未定,抱头痛哭。胞弟康广仁在京遇难,其女同荷由康抚养,视同己出,正式排行为他的第五女。康在港得何穗田、何晓生资助,租屋安顿家小,周济宗族人等。安顿初定,便前往日本,从此康家一分为二,老母、二姐和女儿们留在香港,由张夫人照料;他携带年轻的爱妾梁夫人出游,四海为家,成为流动的小家庭。游子久游在外,难免想家思念亲人,1901年在张夫人生日那天,他顿生思念之情,借酒浇愁,喝的酩酊大醉,吟诗一首以寄相思。1906年除夕,赋诗感叹:"汗漫客来赋远游"'"空念君亲摩白头。"
     漫长的流亡生涯,幸有梁夫人伴飞,夫唱妇随,相依为命,得到温存体贴,聊慰孤苦寂寞。偕梁氏或"竟日下山拾石弄水",或坐松下石上话旧休憩,或倚窗同望山海听涛声,或饮酒联句为乐。1901年5月,次女同壁以"髫龄弱女"远涉重洋,凌数千里莽涛瘴雾,到槟榔屿探亲,父女异乡重聚格外亲热。旋同游印度,到舍卫登灵鹫峰,游雷音寺遗址,这是唐憎取经之地,康同璧成了到"西天"去的第一个中国妇女,她自豪地写诗记游说:
     舍卫山河历劫尘,布金殿坏数三巡。
     若论女士来游者,我是支那第一人。 后又同游欧美各地,同璧随侍左右,使康增添天伦乐趣,当她留学美国后,康常有"一家骨肉三洲地"的感慨。
     1902年1月,梁夫人在印度大吉岭生次子同吉,康氏非常高兴,庆幸后继有人。然而,好像命运专门捉弄他,此子未弥月而夭折,使他们万分悲痛,葬于大吉岭。1903年梁夫人又身怀有孕。10月康带她回澳门生育,产下六女同复(1903-1979)。1904年3月,康带梁氏再游海外,1906年在瑞典生下七女同环,③把她留在身边,带着她奔波各地,直至1913年才带她回国。
     1907年春,康有为到美国,同人为他庆祝五十大寿。他应邀到美国各地讲演,鼓吹君主立宪,在华侨中产生较大影响,赢得一批崇拜者。有趣的是他年届半百却交上了桃花运,演出一段自由恋爱的罗曼史。在旧金山附近的非士那有一位种植果园的何姓老华侨,原籍广东开平人,对康非常敬仰,家中悬挂康的像。他的爱女何旃理(1891-1915),字金兰,年方17岁,受父亲的影响,对当年领导震惊中外改革运动的康有为十分敬慕,当康到旧金山 讲演时,她怀着对祖国的关心和对康的景仰之情,跋涉几十里前去听讲。她见康口若悬河,激昂慷慨,神采奕奕,更加佩服,当晚与他单独约见,竞一见钟情,相见恨晚,在美国长大的女性,思想开放,盛行自由恋爱,大胆向康求爱。康见她年轻漂亮,秀气的瓜子脸上有一双会说话的迷人大眼睛,聪敏过人,热情开朗,善画花乌,兼工抚琴,凿实可爱,比梁夫人更胜一筹,若能与她永结秦晋之好,自是艳福不浅。他也入乡随俗。学习西方人谈起恋爱来,两人花前月下,心心相印,或鸿雁传情,不到半年已写情书近百封,情爱日深,难舍难分。11月康将赴欧,何正式提出愿以身相许,陪同前往,康也求之不得。何氏说服家人同意,正式举行婚礼,然后比翼齐飞。婚后感情极笃,"日夕相对,舟车偕行,航海梯山,问学议政"④,形影不离。一起望海、观山、闻花、赏月,"步海沙,攀松石",沉浸在爱河之中,忘掉客居异国的寂寞。梁夫人自然退居"二线",料理家务。何姬则发挥她通晓英、法、德、中四国语文的优势,成为康的秘书和翻译,佐夫交际应酬,开展家业,成为得力助手。
     1908年梁、何先后有喜,这时康己51岁,膝下尚无男儿,多么盼望能生一个儿子啊!10月,他们特地来到核榔屿,这里冬季温暖,距香港近,11月把康母劳太夫人接来同住。12月19日终于如愿以偿,粱夫人生下第三子同篯(1908-1961)母子平安,全家都无比欢欣。次年1月,劳太夫人回港,何夫人也将临盆,便一同返港,于1月25日生下第四子同凝(1909-1978),是康之幼子,康在一个多月内连得二子9喜出望外,家人无不额手相庆。老年得子,给康家带来无穷乐趣,康母更疼爱同篯,他三岁就能背唐诗30首,康自然也很宠爱,特地从日本寄去玩具汽车,作为他三岁生日的礼物。并赋诗曰:"篯儿吾所爱,五十子生初。风骨凝端秀,神明得静舒。……欲以青箱托,深惊白发疏。"⑤对他寄托厚望。
     1911年6月,康携梁、何两位夫人重游日本,住在须磨粱启超的双涛园,在临海的地方自筑小楼一座,名曰天风海涛楼,新居落成,乔迁之夕与何夫人"倚窗望月",怡然共乐。11月何夫人生第八女,据说她梦火入窗而生,故名同琰,是康晚年最钟爱之女,不幸于1928年因车祸惨死在愚园路家门口,年仅18岁。康、梁师弟久别重逢本很亲热,不料家属之间顿起风波,时梁妻李蕙仙已是不惑之年,而康妾何旃理则仅及弱冠,岁数相差一倍,可是论康、梁师弟关系,李却要认何为师母,李乃前清尚书李端棻之妹,出身官宦之家,有些傲气,何则见多识广,年轻气盛,彼此常闹矛盾,弄得两家都不愉快。次年春,康不得不迁居须磨寺附近一个小庭园。并在那里过55岁生日,梁启超等门人连日祝寿,且作诗会,颇为热闹,康在诗中自比苏武,感叹"绝域苏卿人老矣"。但是,风流却不减当年,虽有两位爱妄随侍左右,仍不满足,又娶了一位东洋夫人市罔鹤子为第四房,亲昵地称之为鹤姬,书赠条幅和对联,悬挂她卧室。条幅是"以喜为食"。对联是:"破烦入佛想;化性复天心。"⑥反映他此时的人生观。
     辛亥革命后已取消对他的通缉,他的流亡小家庭也已发展为一夫三妾,并带一女(同环)的五口之家。1913年春正要携眷归国,使两个家合并,阖家大团圆。不料康家又迭遭不幸,先是他突患盲肠炎,到东京开刀,三个月不能痊愈,恰在此时,83岁的老母亲在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忽然中风,次日逝世,有为仍在病塌,未能奔丧亲视含殓,引为终生大憾。丧事由张夫人和堂兄弟康有霈、有铭等代为料理。11月回港,将母亲和弟弟的灵柩运回故乡苏村,浅葬于后冈。1919年移柩停放在油叉头村经年,等候营造墓室,次年4月,葬母于大茅山积金峰下青龙山南坡、句容县西原村边。6月16日,葬弟广仁于茅山孚山之原、句容县张衡村之后冈,与母坟相距不远。母坟"文革"初被红卫兵炸毁,据目击者说,墓为钢筋水泥筑成,棺内有绫二匹仍完好,有几套衣服,两串珠子,一块玉及一块墓志铭等。墓地外围有一米多高的土埂围护,上植柏树。从遗址看,墓的规模不小,而墓表碑石已被用作西原村中一条小水沟的石桥,铲去浮土洗净,大部分字迹仍可辨认,文长千余言,详述劳太夫人生平事迹,赞颂其美德。
     1914年3月,仲姐逸红相继病逝,享年60岁,有为与她感情很深,又是一阵悲痛,葬于南海丹灶前冈其夫之墓侧。尤其位康悲痛欲绝的是。年仅24岁的爱妾何旃理,也因患腥红热,于1915年1月19日在上海辛家园寓所与世长辞。康为她超度亡灵,抚棺痛哭,初葬于西湖附近,1920年移葬茅山成村。康家自1913年8月至1915午1月,仅一年五个月,连遭三丧,肝肠寸断。特别是他最宠爱的姬妄何旃理的逝世,更是对他的沉重打击,他茶不思,饭不想,精神恍惚,夜难入眠,到第10天子夜,刚就寝,忽然梦见金光满室。现出一尊金身女神,细看竟是何旃理,突然惊醒。写了《金光梦词》,倾吐相思之苦。下笔千言,述其爱情经历曰:"卿年十七我五十,岂克婚合耶输罗。……中国女子廿龄者,知识阅历惟卿多。……吾乃文魔多伤者,触我慧想度爱河。"
     何夫人生前所绘国画多有康之题词,死后康睹遗画,便勾起他的情思,继续为其画题诗,其中一首曰:
     浓艳凝香带叶研,粉痕墨晕态犹鲜。
     而今落尽残红后,读画题诗更惘然。 一枝浓艳发遗香,剩粉残笺空断肠。 色相华严常示现,殿将画谱拾群芳。⑦
     与其说题画赞画,不如说题人赞人,抒发他无限恋情。每逢周忌,他必亲临祭奠,涕泣跪拜,终生不渝。
     也许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,是年冬又娶廖定征为第五夫人,次年她为康生第九女同令。1927年3月同令患肺炎,在康去世后3日而死,年仅12岁,一并葬于康墓。
     复辟失败后,康失意无聊,于1918年春夏畅游杭州,这位圣人竞"挟妓游湖",还乘兴作诗一首,开头便是"南妆西子泛西湖,我亦飘然范大夫。"⑧把妓女比作西施,自己比作范蠢,传为笑柄。在西湖他还有一桩风流韵事,有一天他乘自置龙舟泛湖闲游,迤逦驶至苏堤北端跨虹桥东北,在离岳庙不远的一个小码头前,忽见一位妙龄女郎在浣纱,疑是西施再世,定睛端详,但见她身材窈窕,花容月貌,衣着朴素无华,更显俏丽本色。不觉引动春心,为之消魂,经打听此女叫张光,小名阿翠,杭州人,年届弱冠,尚末婚配。出身西湖船家,父亲早逝,母为船娘,三位哥哥以小生意糊口,家境贫寒。康赶紧托人提亲,张家见康已年逾花甲,年龄相距太大,本不愿高攀。但驾不住康的坚决要求,媒人的尽力撮合,又见康有钱有地位,便答应了。
     1919康在上海游存庐举行婚礼,亲朋贺客不少,美中不足的是妻妾儿女均不赞成这门亲事,以集体不参加婚礼相抵制。婚后感情很好。康对此妖娆小妾倍加疼爱,常偕她住西湖畔郭庄别墅,或出游外地,后来建成一天园,常同住园中。张光之兄张寿祺和弟张锦文都成为康家佣人。遗憾的是结婚多年末能生育,也许是康已年迈之故,他总觉得对不起张光,要她抱养一个孩子,她便在1927年村,将出生刚数日的侄女认领为女儿,这就是康的第十女康静谷。
     1922年6月16日,元配张夫人逝世,当天晚上还去看戏,"夜半忽坐化而终",终年68岁。9月1日卜葬于茅山金坛县西旸镇油叉头村边池塘畔,距述农茅庐仅约200米之遥。康与她结发近半个世纪,感情很深,亲为执拂送丧,悉如古礼。下葬的祭文曰:"四十七载同糟糠而共患难兮,悼伤逝于千秋。"⑨亲撰墓志铭曰:"茅山之云,仙灵所存,与子共患难,今已乐子之魂。救国无成,康家不宁,郁此佳城,永以妥子之灵。"⑩表达他一片深情。掘当地的徐向仁说,张夫人之坟1957年被平毁,尸体所穿衣服尚未腐烂,随葬品不多,有手镯一副,上刻"张妙华"及"遭难继斗三十年"字样。墓志铭原存放在他家中,现已佚。
     康有为一生小共有6位夫人,14个子女,其中自育12个,收养2个;男4人,女10人,长大成人的8人,夭折和早逝的6人。有外孙子女24人,因他得子较晚,去世时两个儿子均未成亲,未能亲抱内孙不无遗憾。后来同篯生二女一子,长女康保庄,上海药专毕业,在上海医院任药剂师,已退休。幼女康保饿,北京师范大学毕业,现在该校生物系任教。子康保延,台湾中国文学院毕业,定居台湾。康身后只有保延独孙传宗接代,生二男一女。
     注释:
     ①《康南海自编年谱》,《戊戌变法》(4),第110、115页。
     ②康文佩:《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》第148-149页。
     ③庞莲《康有为的家世和晚年生活》、李云光《康有为家书考释》、马洪林《康有为大传》均称同环生于1907年。康同环《说先父晚年的政治主张》也说:"我在光绪丁末年(民国前五年)生于瑞典。"疑为误记。查1907年春康氏夫妇自意大利赴美国,至年底游瑞士,并末到过瑞典。而1906年从9月至年底均住瑞典,故同环可能生于此时。
     ④《万木草堂遗稿》第423页。
     ⑤康文佩:《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》第90页。 ⑥李云光:《康有为家书考释》第2页。
     ⑦《康南海先生诗集》卷13,第9-11页。 ⑧周君适:《伪满宫庭杂亿》第14页。
     ⑨《万木草堂遗稿外编》下册,第497页。 ⑩康文佩:《感南海先生年谱续编》第149页。"

摘自《康有为评传》(林克光)